翳翳桑榆日,照我征衣裳。
我行山川异,忽在天一方。
但逢新人民,未卜见故乡。
大江东流去,游子去日长。
曾城填华屋,季冬树木苍。
喧然名都会,吹箫间笙簧。
信美无与适,侧身望川梁。
鸟雀夜各归,中原杳茫茫。
初月出不高,众星尚争光。
自古有羁旅,我何苦哀伤。
这首五言古诗,是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。肃宗乾元二年(759)十二月一日,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,艰苦跋涉,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。此诗真实地刻画了他初到成都时喜忧交并的感情,风格古朴浑成,有汉魏遗风。全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,奇险之笔,只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,所感所想,迤逦写出,明白如话,然而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思,耐人咀嚼。
抒情的深婉含蓄是本诗最大的特色。初读此诗,以为只是一般的纪行写景,吟咏再三,则可感到平和外表下激荡着的感情波澜。这里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,内心微妙的变化,曲折尽致。杜甫举家远徙,历尽艰辛,为的是寻找一块栖身之地,如今来到富庶繁华的成都,“我行山川异,忽在天一方”,眼前展开一个新天地,给了他新的生活希望,欣慰之感,自不待言。“但逢新人民,未卜见故乡”,快慰之情刚生,马上又想到了梦魂萦绕的故乡,何时再见,未可预卜,但见大江东去,自己只能做长年飘泊的游子了。下面接写成都市廛的繁华、气候的温和,又转悲为喜。但成都虽美,终非故土,鸟雀天黑犹各自归巢,而茫茫中原,关山阻隔,自己何日才能回去呢?诗人又陷入了痛苦之中。当时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军之手,一句“中原杳茫茫”,包含着多少忧国伤时之情!诗人遥望星空,愁思怅惘,最后只能以自宽之词作结。可以看到,全诗写喜,并不欣喜若狂,诉悲,也不泣血迸空,在舒缓和平的字里行间,寓含着一股喜忧交错的复杂的感情潜流。
作为纪行诗,本诗用“赋”来铺陈其事,而“赋”中又往往兼有比兴,因而形成了曲折回旋,深婉含蓄的风格。诗一上来就直道出眼前之景:夕阳西下,暮色朦胧,诗人风尘仆仆地在岁暮黄昏中来到成都,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气氛。它既是赋,又兼比兴。桑榆之日难道不正是诗人垂暮飘零的写照吗?同时它也兴起了深沉的羁旅之情。下面写“大江东流去,游子日月长”,“鸟雀夜各归,中原杳茫茫”,都是赋中兼兴。最后写“初月出不高,众星尚争光”,暗寓中兴草创、寇乱未平的忧思。诗人妙用比兴手法,笔下的自然景物都隐含深挚的感情。全诗一一闪过山川、城郭、原野、星空这些空间景物,同时也使人觉察到由薄暮至黄昏至星出月升的时光流逝。这种时空的交织使意境呈现出立体的美,烘托出感情上多层次的变化,达到情与景的自然交融。
论东汉末年时的《古诗十九首》说:“蓄神奇于温厚,寓感怆于和平;意愈浅愈深,词愈近愈远,篇不可句摘,句不可字求。”(《诗薮》)杜甫此篇正继承了《古诗》的这一风格。而在思想感情上,它又突破了《古诗》多写失意飘泊之士苦闷忧伤的小天地,它运用喜忧交错的笔法,写出了关怀祖国和人民命运的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,其高处正在于此。
(黄宝华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汉书·地理志》:蜀郡有成都县,唐为成都府。《旧唐书》:成都府,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,去东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。
翳翳桑榆日①,照我征衣裳②。我行山川异③,忽在天一方④。但逢新人民⑤,未卜见故乡⑥。大江东流去⑦,游子日月长⑧。
(初见成都人物,而叹游子不归也。此以江水东流,兴己之栖泊。)
①《归去来辞》:“景翳翳以将入。”翳翳,朦胧之貌。《淮南子》:日西垂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。《后汉·冯异传》: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”②古诗:“照我罗衣帏。”③诗:“山川邈离异。”④诗:“良友远离别,各在天一方。”⑤诗:“但睹新少年。”⑥“晏子春秋》:“未卜其夜。”汉《伤歌行》:“思念故乡,郁郁累累。”⑦诗:“大江流日夜。”《博物志》:“水潦东流。”⑧汉人《变歌》:“怆怆游子怀。”《短歌》:“来日苦短,去日苦长。”
曾城填华屋①,季冬树木苍②。喧然名都会③,吹萧间笙簧④。信美无与适⑤,侧身望川梁⑥。鸟雀夜各归⑦,中原杳茫茫⑧。
(又闻成都歌吹,而叹中原遥隔也。此以鸟雀归巢,兴己之无家。刘会孟曰:“游子日月长”,“中原沓茫茫”,悲凉愤怨,读之黯然。【张远注】公初至成都,而辄动乡关之思,所谓“成都万事好,不如归吾庐”也。)
①陆机诗:“朝游游层城。”注:“层,重也。”曹植诗:“嘉宾填城阙。”注:“填,满也。”《国策》:苏秦见赵王于华屋之下。注:“华,高丽也。”②诗:“季冬乃来归。”汉古歌:“树木何修修。”③《盐铁论》:皆为天下之名都。《释名》:都者,国君所居,人所都会也。【钱笺】《蜀都赋》:“金城石郭,兼市中区。”既丽且崇,实号成都。汉武帝元鼎二年,立成都十八门。④乐府诗:“玉女坐吹箫。”《诗》:“吹笙鼓簧。”⑤《登楼赋》:“虽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。”无与适,意不自适也。⑥《楚辞》:“欲侧身而无所。”刘铄诗:“河广川无梁。”⑦诗:“空庭来鸟雀。”⑧《诗》:“中原有菽。”王羲之诗:“茫茫原畴。”
初月出不高①,众星尚争光②,自古有羁旅③,我何苦哀伤④。
(此心伤羇旅,而聊为自宽之词。薄暮,故云桑榆。既而黄昏,故云鸟归。久之,星出月升,盖在下弦之候矣。此章,前二段各八句,末段四句收。)
①《子夜歌》:“碧楼冥初月。”②古诗:“众星何历历。”《史记·传》:“虽与日月争光可也。”《淮南子》:“日出星不见,不能与之争光也。”③陶潜诗:“自古有行役。”《左传》:“羇旅之臣,幸若获宥。”④诗:“挥涕怀哀伤。”杨德周曰:此诗寄意合情,悲壮激烈,政复有俯仰六合之想。
朱鹤龄曰:此诗语意,多本阮公《咏怀》。“翳翳桑榆日,照我征衣裳”,即阮之“灼灼西颓日,余光照我衣”也;“侧身望川梁”,即阮之“登高望九州”也;“鸟雀夜各归,中原杳茫茫”,即阮之“飞鸟相随翔,旷野莽茫茫”也;“自古有羇旅,我何苦哀伤”,又翻阮之“羇旅无俦匹,俯仰怀哀伤”以自广也。“初月出不高,众星尚争光”,则本子建《赠涂干》诗“圆景光未满,众星粲以繁。”公云:“熟精《文选》理。”于此益信。【杜田注】桑榆,喻明皇在西内;初月,喻肃宗;众星,喻之徒。此最为曲说。王伯厚《困学纪闻》亦引之,吾所不解。
李长祥曰:前后《出塞》、《石壕》、《新安》、《新婚》、《垂老》、《无家》等作,与山水诸作,少陵五言古诗之大者。《出塞》等作,犹有三百篇、汉魏之在其前。山水诸作,则前后当无复作者矣。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,少陵之作诗也。“篇终接混茫”,则其诗之气候也。“死不休”,用力处;“接混茫”,神化处。其至,尔力也;其中,非尔力也。又曰:少陵诗,得蜀山水吐气;蜀山水,得少陵诗吐气。
周珽曰:少陵入蜀诸篇,绝脂粉以坚其骨,贱丰神以实其髓,破绳格以活其肢,首首摛幽撷奥,出鬼入神,诗运之变,至此极盛矣。
-----------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