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石塘濑听猿】这条数据,隶属于如下分类: 沈约 南北朝

此外它还被收录于如下合集:

它起初由本站用户:changlu于4年前创建。

石塘濑听猿

原文

噭噭夜猿鸣,溶溶晨雾合。
不知声远近,惟见山重沓。
既欢东岭唱,复伫西岩答。

赏析

“噭噭夜猿鸣,溶溶晨雾合。”噭噭:猿悲鸣之声。溶溶:原指水流动状。此处当指晨雾方起淡淡飘忽欲合之状。这两句是说,夜猿声声悲啼,晨雾淡淡飘合。
夜猿悲啼,常常令人毛骨悚然,不胜凄凉哀伤之意。于是古代诗人的哀伤每每可见如巴东渔歌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原名三声泪沾裳”;《晚次乐乡县》:“如何此时恨,噭噭夜猿鸣。”等等所以,大有“林猿莫夜啼”(《湘中作》)的体验和感慨,可谓说尽历代诗人的体验和感慨。但在诗人心中,却独独唤起一种闲情野趣。
“不知声远近,惟见山重沓。”重沓:重叠,这两句是说,这两句是说,不知道猿声是远处还是近处发出的,触目所及只看到山峦重叠。
“既欢东岭唱,复伫西岩答。”这两句是说,既高兴的听着东岭的猿唱,又伫立静听西岩猿的应答。
诗人试图找到猿的地方,可惜重山叠岭,云遮雾障,而悲猿之声,忽远忽近,东唱西答,络绎不绝。于是,诗人一会儿倾听东岭的猿唱,一会儿静静的聆听西岩猿的应答,节奏欢快,饶富情趣。
人的视觉常常受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,或为高山所阻,或为云雾所遮,不能畅其极至。但是听觉就不同了,则可以超越这些限制,借助想象的翅膀,飘飖到更广阔的空间,任情自适。沈约似乎深谙此理,他正是抓住了听觉的特点,着重写听觉的形象。所以全诗全从“听”字落笔,首联一句写猿声噭噭,是写听;二句写晨雾溶溶,目不能远视,惟听觉可接远方的猿鸣之声,这是突破视觉的局限来加强,突出“听猿”的效果。于是,有了第二联写写耳朵聆听之状,次联仍承第二句的写法,虽写到惟见山峦重叠这眼见之景,但显然仍为“听猿”,是从视觉衬写听觉,换了一个角度。末联东岭猿唱,西岭猿答,这简直就是猿声的大联唱,并因此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意趣。如此写来,亦闻亦见,虚实相间,便造就了一个无限渺远的空间。诗的澹淡冲远的境界也宛然若现,诗人雅爱自然,聆听大自然的清音,欣赏大自然的野趣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。所以我们说,诗中景,全从“听”中绘来;诗中情,也全从“听”中生来。景致幽雅,情趣盎然,是南北朝时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。

这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。写夜里在野外听猿鸣,只闻其声,不见其形,山重雾绕,东唱西答,极有深趣。
--------邓魁英、韩兆琦等《汉魏南北朝诗选注》


美句网|苏ICP备14027881号-2|苏州复利万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|美句网